標籤

Web (5) 電腦 (4) 免費小工具 (2) 創意 (2) 雲端 (2) 電影 (2) PHP (1) jQuery (1) 吃的 (1) 好書 (1) 手機 (1) 網路 (1) 自我勉勵 (1)

2008-08-11

吸收知識的態度

我的學歷不好, 可以怪我是太不愛讀書, 也或是說我當時渾然不知為何目的而活.
書沒讀完就休學了, 當時是二專一年級, 好不容易考上的學校就這樣放棄了, 讓家人直跳腳, 讓老師與同學感到訝異.

我依然記得, 那時我離開學校前, 打給高中的級任老師, 她沒多加思索就問我, 我是不是退學了?
我的個性, 真的是被摸透了!

確實的, 我一直都不認為學歷很重要, 但是我必須承認, 學歷是很多評鑑的門檻.
這是就比較而言的, 若是要以學歷相對於知識, 當然是知識為重了, 學歷不過是為了證明知識程度的眾多方法之一.

幾年前, 我初次擔任主管職務, 並初次參與新人招募面試審核工作.
當時我是技術小組的主管, 希望能招募到技術能力尚可, 但是積極度與基本底子夠的人, 並不對學歷設限.
期間面試了五六個人, 其中有兩件面試的內容, 讓我現在依然記得並用來警惕我自己.

那是一位大學生, 履歷表上洋洋灑灑寫滿了程式語言與技術, 態度稱不上是傲慢, 但絕不是謙虛, 當我依照他的履歷一一詢問相關的問題時, 竟然會有如下的對答:
「你會Java嗎?」
「會!」
「可以描述一下你所知道的物件導向的特性嗎?」
支支吾吾....
「可以說一下Java的特性嗎?」
支支吾吾....
「你有寫過Java嗎?」
「沒有!」
「那你為何會說你會Java?」
「我有看過書」
「那應該會有些記憶啊!?」
「我只看過封面」
這位大學生對於「會」的定義很有意思, 我當然立刻停止了面試, 甚至還懷疑我對於「會」的定義是否太嚴苛了?

讓我很喜愛的是另一位專科生, 他會多種的程式語言與技術, 看著他的履歷, 我知道, 那些都不是學校會教的.
我問了他程式語言上的問題, 並且把程式語言交叉組合來問他差異與優劣, 他都能很有想法的回答出來.
他若是能在"必須而為的事"之外, 另行研究與拓展自己的知識, 則將來就算是遇到常規外的問題, 他幾乎都會設法解決的.

我曾經有看過對於"智商"的解釋, "智商" = "心理年齡" / "生理年齡".
也就是說, 若是有一個小女孩的年齡是十歲, 而若是她的判斷力與反應力等的心理年齡表現, 類似於常人的二十歲時, 則她的智商相當於200.
換個說法, 若是剛剛那位小女孩一直成長到四十歲, 而她的心理年齡一直保持在二十歲的話, 則她的智商大約只剩50.

所以, 智商就是心理成長的最佳準則?
我不是專家, 我不會對智商的這件事做評論.
但是卻可以大致上知道, 若是沒有積極的增強自己的心理年齡, 則我會越來越笨.

平常有多少機會可以鍛鍊自己的心理?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遇上鍛鍊的機會, 何況遇上了也不見得會是好事.
那該如何鍛鍊呢? 我認為, 可以藉由知識的質與量來增進.
大多數的資訊是由他人的經驗所導出的, 不論是否好與壞, 是充實或空泛, 都是可以汲取的.
我無法阻擋資訊的流竄, 但是可以依據經驗選擇我要的資訊, 藉由吸收資訊的經驗累積, 我將可以更容易更快速的取得我要的知識, 以增強我的判斷力與思考速度.

不景氣的時代就是要以充實自己為優先, 投資自己最保值, 因為自己可以掌幄.
但是知識會過時, 過時的知識就沒有高度價值了, 要不斷的補充更新資訊, 尚且能保住不落後的心理年齡.

最後, 我導出了另一個公式:
"心理年齡" := "心理年齡" + "經驗" * "獲取知識"

1 則留言:

Alvaris Falcon 提到...

小生深深地感受到您要表達的意思,很有思想的一篇文章哦^_^!